首页 > 新闻中心 > > 内容页

琉球官生在国子监的生活

时间:2023-08-08 10:08:00

《北京晚报》7月11日刊登文章谈到在通州区张家湾存有琉球国墓地,这让我不禁想到,在北京国子监还存有明清两代琉球国官派学生在北京留学的遗址——琉球学馆,那里存有他们在北京学习和生活的记忆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从琉球历史的相关资料中得知,古代琉球国向中国派遣官生是从洪武二十五年(1392年)开始的,到万历七年(1579年)共派官生23批80余人。清朝建立以后,从康熙二十七年(1688年开始,到同治十二年(1873年共派官生9批计49人。

笔者曾公派在冲绳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任教,着重研究中国和琉球国的文化交流史,就琉球国派遣官生到北京国子监留学的历史做过调查。本文向读者介绍清代时第四批琉球官生在北京的经历。

册封新王选官生

明初,琉球国向中国选派的官生都是土生土长的琉球人。明朝中期,当时的琉球国王考虑到本国急需文化、教育、造船、航海、建筑、手工业等各方面的专门人才,就向明朝皇帝提出请求,希望派这些方面的人才移民到琉球国。明朝皇帝准其所请,从福建派了数十个家族的专门人才移民到琉球国,在那霸港口海边的一个叫“久米”的地方建立村落,集中居住。琉球当地人称他们为“闽人三十六姓”。因为这些中国移民有文化或有专门技术,颇受琉球国王器重。他们的子孙繁衍壮大,成为琉球国国民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自那时起,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,派往中国的官生大多数都从久米村的三十六姓中选拔。

乾隆十六年(1751年,琉球国国王尚敬去世,次年新王尚穆即位。乾隆帝于乾隆二十一年(1756年特派当时的国子监官员、翰林院编修全魁任正使,编修周煌任副使,前往琉球国册封新王。在册封活动中,尚穆提出请求,要派第四批陪臣子弟到北京国子监读书。册封结束回国后,全魁和周煌向乾隆帝上奏了这件事,礼部接到乾隆帝的命令后商议,认为按照康熙、雍正年间的惯例,应予以同意,希望这批官生同下次进贡使一同来华。礼部把商议的结果上奏,乾隆予以批准,并指示由福建巡抚通知琉球国王。

尚穆接到通知后,开始进行选拔,乾隆二十二年(1757年)五月公布选拔结果。拟派的官生是:梁允冶、郑孝德、蔡世昌、金型四人,都是久米村出身的青年。琉球国王上奏乾隆帝,让这四人随同进贡使毛世俊一起,到北京入国子监读书。

第四批琉球国官生中,梁允冶时年29岁,其祖父梁得宗曾任琉球国正议大夫,并在康熙年间担任进贡使到过北京。其父梁锡光任都通事,家里藏书甚多。梁允冶自幼喜欢读书。日夜吟诵,选拔时名列第一。

郑孝德时年26岁,其祖父郑士也曾任正议大夫,雍正年间曾任进贡使出使北京。其父郑国观在福建学习过,乾隆年间任都通事出使北京,因病去世,赐葬通州张家湾琉球国墓地。郑孝德自幼热爱学习,曾随紫金大夫蔡宏谟出使北京,并为父亲扫墓。

蔡世昌时年24岁,其祖父曾任上大夫,其父曾任正议大夫。

金型的家族是久米村的名门望族,金型喜读书,曾从福建省购入大量书籍,日夜苦读,但体质较弱。

陪同这四名官生的还有四名跟伴,分别为:大福岭、哈立、岛福、由无巳,负责照顾他们的生活。

生活待遇属上等

乾隆二十三年(1758年)初,四名琉球官生随进贡使毛世俊等,共200余人分乘两艘进贡船,装载贡物、马匹、硫磺等货物从那霸港出发,历时四十余天,于3月3日到达福州,入住专门接待琉球国进贡使的福州馆。8月12日,这四名官生随进贡使等15人,在福州官员护送下,先到杭州,再沿大运河北上,于10月14日到北京通州张家湾下船。清政府礼部派人来接,乘马车进入北京城,入住城南接待外国使臣的会同馆。进贡使毛世俊等忙于拜会礼部及有关部门,交割贡品,参加各种接待活动,准备晋见乾隆皇帝。四名官生则在馆舍准备入学事项,这一年的正月,他们首次在北京度过,北京的繁华热闹和零下15摄氏度的严寒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
国子监得知琉球国官生已经到京,十分重视,开始为他们做入学准备。国子监祭酒(相当于现在大学校长)观保、全魁对他们的管理、教学事项做了安排,指派博士张凤书、助教林人魁为管理负责人。选拔学识深厚、为人老成的湖南贡生潘相为常设教师。乾隆二十四年(1759年)二月,四名官生来到了国子监。国子监有一座叫彝伦堂的大殿,是国子监祭酒的办公处。琉球学馆在彝伦堂后面,一座叫做敬一亭的建筑的西侧。学馆有正厅三间,正厅上有一块匾额,上书“海藩受学”四字。门的两侧有楹联,上联是“所见异,所闻异”,下联是“此心同,此理同”。这三间正厅是管理官员和教师的办公处。正厅后面还有后厅五间,中间是讲堂,左、右各两间是四名官生的住处,每人一间。

学习开始之前,潘相老师首先对这四名琉球国学生进行入学教育,对他们说:读书首先要明确目的,要以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为目标,不能以追求高官厚禄为急务。学习方面要从基本理论开始,循序渐进,不断思考、辨别和实践。其次要注重道德规范,为人处世要讲求“忠、孝、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”等等。

入学后,四名官生立即投入紧张的学习中。在潘相所著的《琉球人入学见闻录》一书中,对四人的学习态度评价甚高,他还赠给郑孝德座右铭:“欲为海国无双士;来读天都未见书。”并赠给蔡世昌座右铭:“人在海邦推俊杰;学从京国问渊源。”

按照以往清政府给予琉球国官生的待遇,琉球国官生在学期间,每人每日有白米2升、鸡1只、肉2斤、豆腐1斤、香油4钱、酱油4两、酱4两、盐1两、米酒1瓶、菜1斤。衣物方面,每人冬季可领细羊皮袄1件、丝棉中衣1件、貂皮帽1顶、鹿皮鞋1双,春秋两季每人可领缎面棉袍2件、中衣2件、缎靴1双、马皮靴1双。夏季每人可领硬纱袍1件、单布袍1件、棉布中衣1件、凉帽1顶、皮靴1双。笔墨银每人每月有1两5钱,实际是供他们零用。按照当时中国和琉球国物价水平,这样的待遇是上等人才能过的生活。

不幸的是,入学不到一个月,时值冬末,金型因体质较弱,染病卧床,高烧不退。郑孝德以及他的伴读也同时病倒。乾隆皇帝连续派太医院数名医生前来国子监进行治疗,郑孝德渐渐痊愈,而金型终因治疗无效病逝于学馆。金型死后,乾隆皇帝厚加抚恤,赏银300两,100两用于营葬,200两用于抚恤其在琉球的家属。金型照例葬于通州张家湾琉球国墓地。金型和郑孝德生病期间,梁允冶像兄长一样日夜看护。金型病故后,梁允冶又安排营葬,月余不得休息,随即病倒在床,不治而亡。按金型所受的待遇,梁允冶也葬于通州张家湾。

学业有成受重用

蔡世昌与郑孝德学习刻苦,郑孝德曾写过一首描写深夜读书情景和学习心得的诗,诗曰《冬夜书怀》:“寒冬冷月照书帷,夜半拥炉有所思。学步常忧中道废,潜修宁愿外人知。心从静后能忘我,文到神来自得师。倾覆须先防未满,悔尤每自小瑕疵。”

国子监从祭酒、管理官员到潘相老师对这两位官生都格外照顾。学习之余,不时带他们同游北京名胜。乾隆二十六年(1761年)九月,官员张函辉、张禺斋及教师潘相邀请郑孝德、蔡世昌同游陶然亭并各赋诗以记其盛。蔡世昌赋诗《游陶然亭》:“高台一上思悠悠,且喜黄花插满头。碧水青山摇草树,名山画景拥城楼。一时诗酒同清赏,百代风流纪腾游。况有雄谈惊四座,更教远客豁双眸。”

在北京学习期间,琉球国官生与故乡的通邮,一般通过琉球国驻福建的办事处,由福建来京人员带来。每当有福建的人员来北京时,两人都去打听有无家信,希望听到有关家乡的消息。每当接到家信,都无比高兴,反复诵读,以慰思乡之情。郑孝德写过一首描述接到家信的诗,非常感人:“海外一漂渡重洋,舌薅笔耕傍六堂。回忆离家经六载,思亲何曾一日忘。年年空做登楼赋,雁飞曾不到炎荒。有客忽从榕城至,遣我平安书一囊。开箴惊视眶施泪,捧诵一过喜欲狂。天相蓬庐常迪吉,慈母康宁晚景昌。从知万金何足贵,置书怀袖乐无疆。孤身远道虽未返,欢心何异到家乡。”

乾隆二十七年(1762年十一月,琉球国王尚穆上奏乾隆皇帝,考虑郑孝德、蔡世昌已经学习四年,请求允许他们随同当年进贡使马国器和梁辉一起回国,以发展本国的文化教育事业。乾隆皇帝下旨同意,并厚加赏赐。

蔡世昌、郑孝德回国后,受到尚穆的重用。蔡世昌先担任紫金大夫,主持制定国家法律《琉球科律》,后来又升任国师。他策划建立官学,被任命为首任校长,为琉球国的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
郑孝德回国后,任紫金大夫,他的汉文化功底深厚,至今县立博物馆还保存着他的书法作品:“骅骝腾绣陌;雕鹗远风尘”。

作者:鲁宝元 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教授

上一篇:零点有数8月8日快速上涨 下一篇:最后一页
x
推荐阅读